关心小小说 作者:希尼尔 |
我关心的并不是有没有勇气去超越一座山。 我担心的毋宁是:那一座山是什么﹖以及满足于现状后,于变化中不求变的趋势。 东南亚地区(以新加坡为例)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迅速地攀登小小说这片山脉后,经过一段发展的历程,也开始趋于平静、沉寂;远方是朦胧的,无以认清另一座大山的存在。个人的观察是,一些区域的小小说仍有拓展的空间,只不过是,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仍在同一个质量纬度上进行;也许参与者众,不易察觉出原地踏步者(作品数量也许会掩盖了某些危机)。各地区的华文作家延续了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精致短小的特征,如唐诗宋词,都是“短”的精彩演出。只惜,它们都在特定的时代里式微了,为什么﹖(不期待有简单的答案)。当代作家找到适当创作文体(小小说类),延伸了这个“极短”特色的创作概念后,所缺乏的,应该是“技巧”的输入;仅仅叙述一个故事的过程绝对不是小小说的终极目标。它必须以技巧带动文学的生命力,以创新的结构维持情节的走势,才能留得住有文学修养的读者。 有一些学者指出,小小说可以接近散文的、杂文的形式出现,个人认为它更适合向诗靠拢。诗的语言既是所谓的“意象语言”,诗人以极少与准确的文字处理了内在的思想,乃借外在的一个相应的可感可触的事象,把核心意图表达出来。小小说可借诗的语言去叙述人物,交代情节,设计场景,既避免了烦琐累赘的文字消耗,又丰富了小小说的内涵与张力。诗人写诗需从穷研文字与把玩语言的特征开始,小小说亦不例外。 那么,之前所指的(小小说的)那一座山到底是什么﹖ 前方的雾开始转薄,我们似乎看到山的轮廓;在原地停留者只要拥有超越一座山的勇气,另一方将是花季。 希尼尔,祖籍广东揭阳,1957年出生于新加坡。曾获得金狮奖、亚细安青年文学奖等。著有诗集《绑架岁月》及《轻信莫疑》,小小说集《生命里难以承受的重》及《认真面具》等。现为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,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副副会长。 |